“簠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fǔ

注音: ㄈㄨˇ

部首笔划:5

总笔划:18

繁体字:簠

汉字结构:上中下结构

简体部首:皿

造字法:会意

笔顺: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折横横竖捺竖折竖竖横

五笔86:TGEL

五笔98:TSLF

五行:水

UniCode:U+7C20

四角号码:88102

仓颉:HIBT

GBK编码:BA85

规范汉字编号:8188

“簠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fǔ   ㄈㄨˇ

◎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。

“簠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fǔ]

[《廣韻》方矩切,上麌,非。]

[《廣韻》甫無切,平虞,非。]

[《廣韻》芳遇切,去遇,敷。]

古祭祀、宴享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。长方形,口外侈,有四短足及二耳。盖与器形状相同,合上为一器,打开则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器皿。西周晚期开始出现,春秋、战国流行,后世有仿制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甫無切,上平10虞,fū,遇合三平虞幫

[平水韵]:上声七麌

[粤 语]:fu2

[闽南语]:hu2

“簠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未集上】【竹字部】 簠; 康熙笔画:18; 页码:页899第09

〔古文〕𠤱𦻌【集韻】匪父切【正韻】斐古切,𠀤音甫。【說文】黍稷圜器也。【廣韻】簠簋,祭器。【詩·秦風】《釋文》外方內圓曰簠,用貯稻粱,容一斗二升。【論語註】周曰簠簋,宗廟盛黍稷之器。【儀禮·聘禮】兩簠繼之粱在北。 又【廣韻】甫無切【集韻】風無切【正韻】芳無切,𠀤音膚。義同。 又【集韻】蓬逋切,音蒲。義同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芳遇切【正韻】芳故切,𠀤音赴。義同。


考證:〔【詩·秦風傳】外方內圓曰簠。〕 謹按所引係釋文語,謹將傳改爲釋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