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旒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liú

注音: ㄌㄧㄡˊ

部首笔划:4

总笔划:13

繁体字:旒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方

造字法:形声

笔顺:捺横折撇撇横捺横折捺撇竖折

五笔86:YTYQ

五笔98:YTYK

五行:火

UniCode:U+65D2

四角号码:08212

仓颉:YSOYU

GBK编码:ECBC

规范汉字编号:5547

“旒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liú   ㄌㄧㄡˊ

◎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:“旌旗垂旒”。

◎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:“冕而前旒”。

“旒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liú]

[《廣韻》力求切,平尤,來。]

亦作“斿1”。亦作“旈1”。亦作“瑬1”。

(1)旌旗悬垂的饰物。

(2)泛指旌旗。

(3)同“瑬”。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。

音韵参考

[上古音]:幽部来母,liu

[广 韵]:力求切,下平18尤,liú,流開三平尤來

[平水韵]:下平十一尤

[唐 音]:liou

[国 语]:liú

[粤 语]:lau4

[闽南语]:liu5

“旒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卯集下】【方字部】 旒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484第18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力求切,音劉。【玉篇】旌旗垂者。【類篇】旌旗之旓。【詩·商頌】爲下國綴旒。【傳】旒,章也。【箋】旌旗之垂者也。 又冕旒,以絲繩貫玉,垂冕前後也。【禮·玉藻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。【註】天子以五采爲旒,旒十有二。 又【韻補】叶力救切。【皮日休·補九夏歌】何以樂之,金石九奏。何以賜之,龍旂九旒。 【集韻】或作斿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