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秫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shú

注音: ㄕㄨˊ

部首笔划:5

总笔划:10

繁体字:秫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禾

造字法:形声

笔顺:撇横竖撇捺横竖撇捺捺

五笔86:TSYY

五笔98:TSYY

五行:木

UniCode:U+79EB

四角号码:23994

仓颉:HDIJC

GBK编码:EFF8

规范汉字编号:4555

“秫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shú   ㄕㄨˊ

◎ 黏高粱,可以做烧酒,有的地区泛指高粱:秫秸。秫米(高粱米)。

“秫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shú]

[《廣韻》食聿切,入術,船。]

粱米、粟米之黏者。多用以酿酒。

[②][shù]

[《廣韻》食聿切,入術,船。]

通“鉥1”。

长针。参见“秫2縫”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食聿切,入6術,shú,臻合三入諄船

[平水韵]:入声四质

[粤 语]:seot6

[闽南语]:chut8

“秫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午集下】【禾字部】 秫; 康熙笔画:10; 页码:页852第03

【唐韻】食聿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食律切,𠀤音術。穀名。【爾雅·釋草】衆,秫。【疏】衆一名秫,謂黏粟也。北人用之釀酒,其莖稈似禾而麤大者是也。【禮·月令】仲冬乃命大酋,秫稻必齊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𣑱羽以朱湛丹秫。【註】丹秫,赤粟也。 又與鉥同。【戰國策】鯷冠秫縫。【註】秫,綦緘也。言女工之拙。卽鉥字通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