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奤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hǎ

注音: ㄏㄚˇ

部首笔划:3

总笔划:12

繁体字:奤

汉字结构:上下结构

简体部首:大

造字法:

笔顺:横撇捺横撇竖折竖竖横横横

五笔86:DDMD

五笔98:DDLF

五行:木

UniCode:U+5964

四角号码:40602

仓颉:KMWL

GBK编码:8A55

规范汉字编号:

“奤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pò   ㄆㄛˋ

◎ 脸庞大。

tǎi   ㄊㄞˇ

◎ 〔奤子〕a.中国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,行动笨拙的人的谑称。b.中国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。

“奤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tǎi]

[《字彙補》同歹切]

犹侉。谓语音不正或与本地不同。多指操北方口音。

[②][pò]

[《廣韻》匹各切,入鐸,滂。]

面大貌。

[③][hǎ]

地名用字。北京市有奤夿屯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匹各切,入19鐸,po,宕合一入唐滂

[国 语]:pǎn,hǎ,tǎi

“奤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丑集下】【大字部】 奤; 康熙笔画:12; 页码:页253第15

【集韻】普伴切,音坢。面大曰奤。 又【字彙補】胎上聲。【菽園雜記】南人詈北人爲奤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