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鼓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gǔ

注音: ㄍㄨˇ

部首笔划:13

总笔划:13

繁体字:鼓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鼓

造字法:会意

笔顺:横竖横竖折横捺撇横横竖折捺

五笔86:FKUC

五笔98:FKUC

五行:木

UniCode:U+9F13

四角号码:44147

仓颉:GTJE

GBK编码:B9C4

规范汉字编号:2837

“鼓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gǔ   ㄍㄨˇ

◎ 打击乐器,圆柱形,中空,两头蒙皮:鼓乐(yuè)。鼓角(jiǎo)。大鼓。

◎ 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耳鼓。石鼓。

◎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:鼓吹。鼓噪。

◎ 发动,使振作起来:鼓励。鼓动。鼓舞。一鼓作气。

◎ 高起,凸出:鼓包。鼓胀。

◎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,一鼓即一更。

反义词

英文翻译

beat   drum   kettle   tambour

“鼓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gǔ]

[《廣韻》公户切,上姥,見。]

亦作“皷1”。亦作“鼔1”。

(1)打击乐器。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。

(2)泛指器乐。古代鼓用以节制其他乐器,古人以为群音之长,故称。

(3)鼓声。

(4)鼓面。

(5)钟磬被敲击之处。

(6)击鼓。

(7)指击鼓使进。

(8)敲击或弹奏(乐器)。

(9)振动;摇动。

(10)泛指敲或拍。

(11)挥动;舞动。

(12)用风箱等扇(风)。

(13)(风吹)使膨胀。

(14)凸起;涨大。

(15)激发;振作。

(16)煽动;蛊惑。

(17)鼓吹,抬高。

(18)击鼓的乐师。

(19)形状、作用、声音像鼓的。

(20)罩在髻外的发饰。

(21)古代计时单位。因击鼓报时,故称。

(22)古代量器或衡器名。其容量大小或重量轻重说法不一。

(23)计量。

(24)古称布十匹为一鼓。

(25)古国名。春秋时鼓国,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,为白狄的一支。

(26)通“瞽”。参见“鼓説”。

音韵参考

[上古音]:鱼部見母,ka

[广 韵]:公戸切,上10姥,gǔ,遇開一上模見

[平水韵]:上声七麌

[粤 语]:gu2

[闽南语]:koD2

“鼓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亥集下】【鼓字部】 鼓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1526第01

〔古文〕𩉲【唐韻】工戸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果五切【正韻】公土切,𠀤音古。革音之器。伊耆氏造鼓。【說文】鼓,郭也。春分之音,萬物郭皮甲而出,故謂之鼓。【徐鍇曰】郭者,覆冒之意。【玉篇】瓦爲椌,革爲面,可以擊也。樂書,鼓所以檢樂,爲羣音長。【周禮·地官·鼓人】掌敎六鼓。【註】六鼓:靁鼓八面,靈鼓六面,路鼓四面,鼖鼓,皋鼓,晉鼓,皆兩面。又夏后氏足鼓,置鼓於趺上,謂之節鼓。殷楹鼓,以柱貫中,上出而樹之也。周縣鼓,植簨虡而縣之也。 又星名。【爾雅·釋天】河鼓謂之牽牛。【郭註】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。擔者,荷也。 又【前漢·五行志】天水冀南山大石鳴,曰石鼓,鳴則有兵。 又國名。春秋鼓國,白狄別種。【左傳·昭二十三年】晉襲鼓,滅之。【後漢·郡國志】鉅鹿下曲陽有鼓聚,故翟鼓子國。 又量名。【禮·曲禮】獻米者操量鼓。【廣雅】斛謂之鼓。【荀子·富國篇】瓜桃棗李,一本數以盆鼓。【註】鼓,量也。謂數度以盆量也。 又【後漢·東夷傳】扶餘國,正月,國中連日大會飮樂,名曰迎鼓。 【集韻】俗作皷,非是。


考證:〔樂器,鼓所以檢樂,爲羣音長。〕 謹按玉篇無此文,語見韻會引樂書。謹改樂器爲樂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