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蒯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kuǎi

注音: ㄎㄨㄞˇ

部首笔划:3

总笔划:13

繁体字:蒯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艹

造字法:形声

笔顺:横竖竖撇折横横撇折横横竖竖

五笔86:AEEJ

五笔98:AEEJ

五行:木

UniCode:U+84AF

四角号码:42200

仓颉:TBLN

GBK编码:D8E1

规范汉字编号:5377

“蒯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kuǎi   ㄎㄨㄞˇ

◎ 〔蒯草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,茎可编席,亦可造纸。

◎ 姓。

“蒯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kuǎi]

[《廣韻》苦怪切,去怪,溪。]

(1)草名。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线形,花褐色。生长水边或阴湿处,茎可织席、制绳或造纸。

(2)犹芥。

(3)方言。挠,抓。

(4)古地名。春秋周畿内地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。

(5)姓。汉有蒯通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苦怪切,去16怪,kuài,蟹合二去皆溪

[平水韵]:去声十卦

[粤 语]:gwaai2

[闽南语]:koai2

“蒯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蒯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1049第27

【唐韻】苦怪切,音喟。【左傳·成九年】雖有絲麻,無棄菅蒯。正義:蒯與菅連,亦菅之類。【儀禮·喪服傳疏】屨者藨蒯之菲也。《禮·玉藻》【註】蒯席澀,便于洗足也。【張衡·西京賦】草則葴莎菅蒯。【註】蒯草中爲索。 又地名。【左傳·昭二十三年】攻蒯,蒯潰。【註】河南縣蒯鄕是也。 又姓。【前漢·蒯通傳】蒯通,范陽人。 又蒯緱。【史記·孟嘗君傳註】蒯緱,把劒之物,謂以劒繩纏之。 又【韻補】苦對切,音塊。引《左傳》叶雖有姬姜,無棄蕉萃韻。 又【索隱·蒯成侯緤註】引《三蒼》,音裴。


考證:〔【左傳·成八年】雖有絲麻,無棄菅蒯。【註】毛詩疏曰,菅與蒯連,亦菅之類。〕 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。註毛詩疏曰改正義。菅與蒯改蒯與菅。〔【註】蒯席〕 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,註上增禮玉藻三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