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枳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zhǐ

注音: ㄓˇ

部首笔划:4

总笔划:9

繁体字:枳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木

造字法:形声

笔顺:横竖撇捺竖折横撇捺

五笔86:SKWY

五笔98:SKWY

五行:木

UniCode:U+67B3

四角号码:46980

仓颉:DRC

GBK编码:E8D7

规范汉字编号:4150

“枳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zhǐ  ㄓˇ

◎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小枝多刺,果实黄绿色,味酸不可食,可入药(亦称“枸橘”):枳实(中药称“枳”、“构橼”等的近成熟的果实)。枳壳(中药称“枳”、“枸橼”等的成熟的果实)。

“枳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zhǐ]

[《廣韻》諸氏切,上紙,章。]

[《廣韻》居帋切,上紙,見。]

(1)木名。也称枸橘、臭橘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木似橘而小,茎上有刺,春生白花,至秋成实,果小,味酸苦不能食,可入药。成条种植可作篱笆。

(2)藩蔽,护卫。《逸周书·小开》:“德枳維大人,大人枳維公,公枳维卿,卿枳維大夫,大夫枳維士。”孔晁注:“章懷注《後漢書》引此……注云:'枳者,言上下相維,遞爲藩蔽也。'”一说,枳相当于“則”。参阅杨树达《词诠》卷五。

(3)谓阻塞。参见“枳道”。

(4)古地名。战国楚有枳邑。汉置枳县,属巴郡。即今四川涪陵县。

(5)通“疻”。伤害。

[②][zhī]

[《集韻》章移切,平支,章。]

(1)通“胑”。肢体。

(2)通“枝”。歧出。参见“枳2首蛇”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諸氏切,上4紙,zhǐ,止開三上支A章

[平水韵]:上声四纸

[唐 音]:gy??,ji??

[国 语]:zhī,zhí,zhǐ

[粤 语]:zat1zi2

“枳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辰集中】【木字部】 枳; 康熙笔画:9; 页码:页517第07

【唐韻】【廣韻】【類篇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諸氏切,音紙。木名。枳也。【說文】木似橘。【徐曰】卽藥家枳殼也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橘踰淮而北爲枳。又木高多刺,可爲籬落。【張衡·西京賦】楷枳落突棘藩。 又【博雅】枳,股也。 又【小爾雅】枳,害也。【孔叢子·𠛬論】率過以小罪謂之枳。 又與軹通。地名。一在巴郡,一在魏地。 又【集韻】頸爾切【韻會】居紙切,𠀤音𣲵。義同。 又【集韻】舉綺切【韻會】居矣切,𠀤音已。枳椇。又一名白石李。 又【集韻】章移切,音支。【爾雅·釋蟲】枳首蛇,歧蛇也。 又翹移切,音岐。義同。


考證:〔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橘踰淮而化爲枳。〕 謹照原文化改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