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缯”基本信息

拼音: zèng zēng

注音: ㄗㄥˋ ㄗㄥ

部首笔划:3

总笔划:15

繁体字:繒

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

简体部首:纟

造字法:形声

笔顺:折折横捺撇竖折竖捺撇横竖折横横

五笔86:XULJ

五笔98:XULJ

五行:金

UniCode:U+7F2F

四角号码:28166

仓颉:VMCWA

GBK编码:E7D5

规范汉字编号:6022

“缯”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(繒)

zēng  ㄗㄥˉ

◎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:缯纩(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)。缯彩。

“缯”汉语字典

汉语字典

[①][zēng]

[《廣韻》疾陵切,平蒸,從。]

“缯1”的繁体字。

(1)古代丝织品的总称。

(2)帛之厚者。

(3)见“繒綾”。

(4)同“罾”。鱼网。

(5)通“矰”。参见“繒繳”。

(6)古国名。姒姓,相传为夏禹后裔。春秋时为莒国所灭。汉置缯县,晋以后废。故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。见《穀梁传·僖公十四年》、《国语·周语中》及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。

(7)姓。汉有缯贺。见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。

[②][zèng]

“缯2”的繁体字。

方言。绑,扎。

音韵参考

[平水韵]:下平十蒸

[粤 语]:zang1

“缯”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未集中】【糸字部】 繒; 康熙笔画:18; 页码:页944第25

【廣韻】疾陵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慈陵切,𠀤音蹭。【說文】帛也。籀文作緈。【前漢·灌嬰傳】睢陽販繒者也。【註】師古曰:繒者,帛之摠名。 又國名。【穀梁傳·僖十四年】季姬及繒子遇于防。【周語】杞繒由太姒。【註】杞繒二國,姒姓,夏禹之後。 又縣名。【史記·吳大伯世家】敗齊師于艾陵至繒。【註】琅邪繒縣。 又姓。【史記·夏本紀】禹爲姒姓,其後分封,用國爲姓,有繒氏。【前漢·文帝紀】祁侯繒賀爲將軍。 又【集韻】咨騰切,音增。徂棱切,音層。作亙切,音贈。義𠀤同。 又與矰同。【三輔黃圖】佽飛具繒繳以射雁。


考證:〔【史記·吳大伯世家】敗齊師于艾𣺦至繒。〕 謹照原文艾𣺦改艾陵。